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务公开 >> 校园新闻 >> 正文

分享|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孩子“沉迷”游戏和网络怎么办?

老许最近正在为儿子打游戏的事发愁。儿子今年读高二了,正是应该专心学业,为高考做准备的时候,但他偏偏在这时候迷上了手机游戏,成天抱着手机不放,连学校也不想去了。老丁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女儿今年读初三,其他同学都在为中考努力,她却一天到晚刷各类直播和小视频,说自己不想读书了,要当时尚主播。

近些年这类案例快速增加,许多孩子对上学、做题和考试慢慢失去了兴趣,开始沉迷游戏和某些新兴网络事物。而在许多父母看来,这简直就是不务正业、浪费生命、不可理喻。他们搞不明白,这些闲时玩玩的小娱乐怎么会让孩子如此着迷。

下面分享一篇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刘亮的文章,家长可以从中寻找到一点让孩子不那么依赖网络的启发。


为何孩子会爱上游戏和网络?

对游戏和网络本身的热爱,反应了流量当道的网络经济现状。

这些在许多父母看来都属于“不务正业”且“不靠谱”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挚爱,甚至成为他们的职业,而其带来的网络流量效益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相当一部分人的生计。以当下年轻人喜喜欢的哔哩哔哩网站为例,粉丝量在数十万以上的博主比比皆是。这样的网络体量给国家经济、网络平台、UP主个人、相关支撑团队、产品供应商及生产商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换言之,许多游戏本身已经慢慢从当初纯粹的娱乐消遣变成了一种产业化的存在,许多网络平台也早已从当初的信息传播平台变成了商业巨头。在“流量当道”的当下,网络和游戏已成为许多孩子生活中绕不开的存在。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尝试的人那么多,最终成为大咖的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人还不是要么做了炮灰,要么给别人打工。”这句话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通过主流网站呈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几乎都是光鲜亮丽的成功者,以及他们“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许多孩子可能会被这种光芒吸引,产生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然而事实却是,大部分人更适合走读书、考学这条路,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童话,都能实现逆袭的梦想的。

现实世界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的缺乏

有些“沉迷”游戏和网络的孩子在现实世界中难以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说,得不到来自他人的认同和夸奖,体会了太多的无奈、无助和焦虑。而在游戏和网络世界里,他们不需要顾虑未来、挑战和结果。赢了,游戏系统会带他们直接的奖励,诸如他们梦寐以求的装备、金钱奖励或者角色等级提升,以及来自队友的赞美和推崇,这些刺激他们脑中多巴胺,带来愉悦感;输了,虽然会觉得失落,但好过总是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如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当面指责。现实世界的失落感和虚拟世界的满足感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产生强烈的落差感,许多人因此不自主地选择留在虚拟世界中,这其实也是人类很正常的心理反应。

游戏和网络给孩子归属感

一些孩子会在游戏和网络里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在不玩游戏、不接触网络的人看来往往难以理解,但在玩家们看来却是珍贵的精神食粮。曾经一个想休学的男生这样说:“我成绩很差,我在班里就像空气一样, 根本没人在意,我觉得自己不属于现实世界。可在游戏里完全不一样,战友们都很崇拜我,每次我们组团上线,几乎所有人都会问我上了没有,我就觉得自己属于这里。”

面对游戏和网络,父母可以做什么

多角度看待游戏,尊重孩子和它的连接

当看到孩子“沉迷” 游戏或网络时,父母可以先试着理解游戏和网络对孩子而言具体意味着什么。千万不要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评价、攻击和贬低孩子喜欢的游戏、主播或网站。相反,父母可以先耐心问问这些究竟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同,在孩子心目中它们究竟有何意义。请记住,关键是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这个询问过程向青少年传递的是大人对他们的尊重,而感到被尊重是孩子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前提。总之,要帮助孩子远离游戏,父母要先学会尊重孩子和游戏的连接。

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要想让孩子愿意回到现实世界,就需要让他们觉得现实世界还有盼头。首先要反对的是“唯成绩论英雄”的观念。毕竟,不是所有孩子都擅长考高分的,“一刀切”和“唯成绩论英雄”的教育理念只会制造更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然而,对于许多父母来说,真的做到完全改变观念、不在乎成绩,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可以尝试退而求其次,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外,也要及时、真诚、不带目的地看到孩子除了成绩以外的其他优势,并予以认同。具体来说,父母可以尝试以下几件事。

第一,关注并定期总结孩子做得不错的事情。请注意,这里的关注需要的是父母发自内在地带着欣赏的态度发现孩子的优势。

第二,定期用语言和奖励为孩子点赞。当看到孩子的优势后,父母需要学会当着孩子的面把欣赏表达出来。点赞的一个核心原则是:足够具体且及时,即看到孩子的具体变化后,及时针对孩子的具体行动和努力(而非结果)进行表扬。

第三,给予孩子不带挑剔的、无条件的赞赏。有的父母喜欢在表扬孩子后加一句“但……”“只……”或者“要是你……就更好了”之类的话。这样的表扬往往会给孩子极差的体验,他们可能会觉得父母并不是真的认可自己,或者觉得父母的夸奖背后另有所图,久而久之便会对父母的夸奖有了戒备心。所以,父母夸孩子时就好好夸,别把期待混进来。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