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务公开 >> 校园新闻 >> 正文

虞德源:守望林海

人生有许多的缘,与虞德源先生相见、相识、相知,即是一种缘!

2016年春,我负责苏州三中110周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有一天,李红云老师跟我说,有位62届的校友虞德源先生要向学校捐一批珍稀名贵树种,我听后很高兴,因筹备工作千头万绪,让李老师与虞先生保持沟通与联系。5月16日,李老师说,虞先生与其同学吕其顺先生在学校,让我与他们见个面。于是,我与卫新校长一起在晏园的咖吧接待了他俩:虞先生个矮,五官端正,可以想象他年轻时的英俊;吕先生个高,瘦长的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们做了详尽的捐赠方案,并谈了捐树后校园的愿景:让苏州三中荡漾在绿色的海洋……我第一次从他俩的笑容与语气中感受到了一种向上升腾的温暖的力量。



9月下旬,我们商议决定:十一长假后,由虞先生带我们去南京六合基地看树种。就在这时,虞先生突发病情送医院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虞先生不顾病后身体虚弱,依然在家人的陪伴下,于10月12日带领我们一行11人赴南京六合基地考察(挑选树种),这让我十分感动。一路上,我聆听了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和艰辛的学术探索,他说,我的语气与神情,很像他的恩师谢家驹先生(江阴人,与我同乡),谢家驹是著名甜菜专家,曾支边内蒙,虞先生是1975年在内蒙召开的甜菜协作会议上认识谢先生的,并从此结下了深厚友谊。而我则是在一场“捐树工程”中与虞先生结为“忘年之交”。11月下旬,“捐树工程”顺利进行:4374株(丛)珍优树木移栽到苏州三中与平江中学的校园。



2018年,虞先生将一生的学术探索结集出版,书名为《农林研究40年文集——一个探索者的足迹》。他嘱我为他的专著写篇“序”,作为晚辈,我是没有资格为前辈作序的,更何况农林于我而言是外行,只因虞先生的信任与盛情,我在诚惶诚恐中完成了那篇“序”。因为写“序”,也让我更深入也了解了虞先生……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与虞先生交往已五年多了,每次与虞先生交谈,都感佩岁月给这位老人留下了许多真善美的印记。



虞先生之真,他有一种求真品质。他潜心研究甜菜30年:花12年时间主持的“露地越冬采种甜菜生育规律及丰产技术研究”获得1990年农业部科技进步叁等奖(当时甜菜南繁科技成果最高奖);花16年时间育成国家级甜菜多倍体CS苏垦8312新品种,郭恒敏主任赞誉虞先生为“苏垦8312之父”。他潜心研究树木2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一个景观、二个开发、三个定位、四个层次、五个结合、六个面向”的可操作的都市林业发展思路。然而,无论是研究甜菜,还是研究树林,对孜孜追求学术的初心不变,集40年之心血,终于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大作《生态相似论与农林植物引种应用》(载《现代园林》2016年第13卷第8期),提出了生态相似理论,即遵循自然规律,从引种国家(地区)的植物地理、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和生物群落的自然相似区域去选择引种对象,是把握最大且经济有效的引(育)种途径。

虞先生之善,他有一颗仁爱之心。虞先生为实现“吃糖立足国内自己解决”的初心与梦想,一头扎进甜菜研究,当培育出苏垦8312、并在新疆、宁夏大面积推广时,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我从事植物种植研究以来最开心的事。”1988年,他去徐州湖西农场见到一批职工在甜菜地田头骑车,哼着小调,脸上写满笑意时,他感慨万千:“农场能增收,职工能富裕,就是我最幸福的事。”90年代,他又怀着生态报国的理想,全身心地投入园林绿化事业,并试图通过植物引种与世界对话。他无偿地将18000多株(丛)植物捐赠给了苏州一中、江苏泗阳县政府、苏州三中、平江中学、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为的是更好地发挥这些树木的生态价值。虞先生造福人民、造福人类的思想,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境界啊!



虞先生之美,他有一双审美慧眼。潜心研究,造福社会,这只是虞先生人生的一面,他的另一面,他是一位懂得生活、懂得艺术的智者。去年秋天,我去拜访虞先生,他带我走进他的一间艺术宝库:琳琅满目的奇石和目不暇接的照片。南京六合(横梁)是雨花石的产地,虞先生收藏雨花石,我略知一二,但那些精美的摄影作品,却让我大为吃惊:那落日余辉下的大漠、那朝霞沐浴中的林海、那白雪皑皑的群山、那潺潺溪流的峡谷……他是一位很会捕捉自然美景的摄影师。收藏石头并不稀奇,关键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次,他发了一组12枚有关“红色记忆”的雨花石:鹰击长空、东方欲晓、残阳如血、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黄河咆哮、抗日烽火、打过长江去、烈火永生、只把春来报、开国大典、中华崛起等,从这些奇石的名字中,我感受到了虞先生的审美情趣。有一次,他赴新疆考察时,一口气写了10首诗,现摘录一首如下:

那拉提

旭日东升映山川,群峰竞秀潺流水。

山色酷似八达岭,草原辽阔绿成茵。

年羊如云花似锦,梦境世界气象新。

天山铁脊守疆土,人民江山磐如钢。

从这诗中,我们可见虞先生的文学才情。从藏石到摄影,再到诗歌,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它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虞先生的审美智慧,而这种审美智慧一定程度上源于虞先生之美的心灵。

纵观虞先生的人生历程,他的前半生从事甜菜事业,在历经突遇极寒、悬空山崖、推广风波等坎坷曲折后,收获了硕果。按理,他可以过一种清静的晚年生活。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南京六合建立了自己的树种基地。我无法想象一位患有哮喘等多种疾病的老人,在南京郊外的六合、在荒山野林中是如何度过那十七年寒风冷月的岁月,凭着我的想象,我依稀看到了他在沟壑纵横的林场艰难跋涉的身影,依稀看到了他奔波于南京与横梁/竹镇之间公交车上疲惫的身影,依稀看到了他孤灯下查阅资料、奋笔疾书的身影……十七年,他看着一株株幼小的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十七年,他看着荒凉的山坡,变成了成片林海;十七年,他早已醉心于春天的郁郁葱葱,变成深秋的层林尽染……他守望着林海,守望着初心,也守望着幸福!

2017年,他因病而无法再从事他心爱的引种试验,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苦心经营了十七年的南京六合树种基地,他将部分珍稀树木捐赠给了母校——苏州三中和平江中学,将剩余的都留给了横梁的小王(以前他的助手)和竹镇政府。他时刻关心苏州三中的树木的生长情况,并不时地向我和邱挺老师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五年多,移植苏州三中的树林长势很好,虞先生“让苏州三中荡漾在绿色的海洋”的梦想,正一天天地成为现实。

尽管虞先生无法天天徜徉在校园的绿海,但他心中有一片林海,他依然守望着那片林海——那是一种精神守望!


文稿:丁林兴

美编:韦宇端

审核:肖凤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