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慢生活”很是经典的。吃一碗汤面,逛一下公园,听一曲评弹……悠然自得,怡情养性。因此,吃一碗汤面已然成为苏州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提起吃面,苏城有十碗面,这十碗面各有千秋:“同得兴”枫镇大肉面的传奇,“琼琳阁”醇香肉排面的诱人,“裕兴记”三虾面的奢华,“伟记奥面馆”卤鸭面的醇厚,“胥城大厦”奥灶面的花色,“美味斋”爆鱼面的经典,“朱鸿兴”冻鸡面的晶莹,“陆长兴”雪菜面的鲜嫩,“御面斋”野鸭面的野趣,“壹得面馆”极品蕈油面的风情。每一碗面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三中的面,可以与这“十碗面”媲美。食客都知道,面有三要素:
一是面汤:三中的面汤是一绝。每天凌晨四点多,厨师取上等猪骨,佐以七八种辅料,用文火熬煮两个多小时,这样熬煮的面汤,油而不腻,味道鲜美,口感纯正。
二是浇头:三中面的浇头材质优,味道好,品种多,有:红烧牛肉、水晶虾仁、苏式焖肉、鲜嫩大排、红油爆鱼、菱白肉丝、菌菇肉丝、榨菜肉丝、养生素鸡……琳琅满目,十分诱人。
三是面条:三中的面条为细面,师傅很有功力,抓上一把面条,扔入锅中,凭着感觉——面的粗细干湿,知道需要煮多久,右手用筷子捞面,左手娴熟地转动捞面勺,将面中的水挤干,然后一个潇洒的动作,将面稳稳地放在面碗中……
窗口旁的桌子上,放着葱或蒜、姜丝、辣油、醋等其他调味品,供师生选择。
每天早上,打面的窗口排着长队,如果你粗看的话,还以为是长发商厦买鲜肉月饼的队伍,但仔细一看,那食堂柱子上的二十四节气——淡雅的画面,提醒你这不是长发,而是苏州三中的食堂。有第一节课的老师,看着那长长的队伍,常常只能忍痛割爱,放弃吃面(吃其他品种的早餐)。
三中的面是有名的,不少三中的学生家长慕名而来,试吃三中的一碗面,交口称赞:“三中一碗面,名不虚传!”拙政园的沈君,常常送女儿到学校,然后,用女儿的卡,买一碗面吃。他说:“说真的,三中的面,绝对不输苏城的‘十碗面’!”,他跟管理食堂的张国锋老师说:“张老师,您可以到临顿路开面馆啦!”我听了开玩笑说:“要开面馆,只能我去开,因为,面馆一般都是‘什么兴’,如同得兴、朱鸿兴、陆长兴,三中教师的姓名中带‘兴’的只有我一人。临顿路开个‘丁林兴面馆’,一定生意红火。”
我习惯每天早晨六点四十分左右到校,然后,在晨光中巡视校园,欣赏那争奇斗艳的花、郁郁葱葱的树、赏心悦目的景、古朴沧桑的路、悠然自在的鱼,当然,还有那充满自信、洋溢青春、写满幸福的三中学子的笑脸。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光。大约七点四十分左右,进校的学生渐渐少了。我来到食堂,要上一碗汤面(习惯是“宽汤重青”),开始吃面:小心翼翼地拨开漂浮在面汤上的一层薄薄的蒜叶,露出那色泽诱人的面汤,一下子将食欲提了上来,轻轻抿上一小口,那纯正鲜美的味道,有一种升腾的感觉。捞起三、五根细面,放入口中,感觉绵软爽滑、富有弹性……就这样,吃着吃着,不知不觉,一碗面没有了,连碗中的汤也喝光了……此时,满头是汗,浑身是劲。三中的面,提神!用“此面只应天上有”来赞誉三中的面,或许不为过。
其实,一碗面的背后,是人。人有心做了,面自然好吃。根据市教育局的规定,2019年9月开始,学校食堂需自主经营、服务师生。总务处副主任张国锋老师担负起学校食堂的具体管理。张老师何许人也?他的相貌平平,前额发型有点像潘长江,肤色有点像曼德拉,他是体育老师,2008年汶川地震后,曾去四川绵竹支教一年,深受学生喜欢。小青年肯吃苦、上进,这是张老师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后来,与张老师接触多了,渐渐地深入了解了他,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他:勤、博、活。勤是指他做事很勤奋,任劳任怨;博是指他知识广博,博览群书;活,是指他脑子灵活,反应敏捷。有时,我也常常与他谈论诗文、历史、哲学、教育、文化,常常会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有这样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教师管理食堂怎么会管不好呢?!
说实话,三中的面,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好吃的。刚开始时,下面和捞面的是阿姨,很不专业。张老师认为,专业的事应该有专业的人去做。于是,他决心改革,一定要请一个大厨。到哪里去找呢?他日思夜想。有一天,忙碌了一天的张老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做了一个梦:他踏遍苏城大街小巷,找下面的大厨,找了十多天,没有找到,终于他筋疲力尽,累倒在路边。朦胧中,听到一个声音:“小伙子,醒醒—醒醒。”他睁开眼一看,是一个长者。那长者说:“你饿累了,要不到我家吃碗面。”他跟那长者到了其家,长者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面。他一吃,觉得这面太好吃了。便问那长者:“您叫什么名字?”那长者说:“涂—有—才!”他说:“您跟我到我们学校去做面吧。”拉了那长者就走……这时,他醒了,原来自己做了个梦。张老师心想,刚才做的梦是否是一个托梦呢?于是,他到人才市场找有没有“涂有才”这人。结果,没找到,找到了一个“涂孝菜”的师傅。他想会不会是自己梦中听错了呢?看涂师傅材料后,发现涂师傅符合三中的招聘要求,于是,将涂师傅招了进来。后来证明涂孝菜做的面的确好吃。直到如今,张老师叫三中食堂的涂(孝菜)师傅还叫“涂有才”。这也许可以成为三中食堂的一个传奇故事了。
三中的面,色、香、味俱全,人人赞不绝口。我想,三中学子数十年后,想起那一碗面,一定会带有一种浓浓的乡愁……
从一碗面中可以看出三中人的幸福指数。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晨光中眺望喷薄欲出的旭日,是星光下聆听扣人心弦的童话;幸福是一种渴望中的突然抵达,是一种思念后的意外重逢;幸福是挥洒后的收获,是拼搏后的成功;幸福是师生之间的一个微笑,是朋友之间的一声问候;幸福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富足。三中人的幸福,从早上的一碗面开始……
从一碗面中可以看出三中人的工匠精神。面汤的熬煮、浇头的精美、煮面的手艺、调味的选择,无不体现了三中人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追求卓越,这就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将面可以做成精品、极品的三中人,也一定有自己的教育梦想和追求。三中人孜孜追求的,是“做负责任的教育,创有特色的名校”,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奠基”。三中人的工匠精神,成就了百年三中的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从一碗面中可以看出三中人的教育哲学。吃面是一件小事,但吃面也是一件大事。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借用老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治名校如煮汤面”。吃面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吃面是三中人一天的开始,吃了这碗面,学生学习有干劲,教师工作有动力。三中人深知吃面的意蕴,因此,“以人为本”已然成为三中人的教育哲学,而且,这种教育哲学已渗透到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三中人的血脉!
有人说,品茶、品酒。其实,三中的面也是需要品的。在轻轻咬面时,在缓缓喝汤时,你会品出三中的面文化,那里有三中人的幸福指数、三中人的工匠精神、三中人的教育哲学!
文稿:丁林兴
美编:韦宇端
审核:肖凤杰
素材:教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