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是一幅画,是一道风景,有很深的文化意蕴。因此,文人雅士对墙情有独钟。
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出了春天的绚丽;戴复古的“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写出了山村的恬静;陈克的“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写出了庭院的幽静;陆游的“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写出了内心的眷恋;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写出了伤春的落寞……
画家吴冠中曾创作过墨彩画《墙上秋色》,画面展现的是一堵巨大的江南民居外墙,大片的空白位置满布触手似的爬山虎,从右到左,从下至上踽踽爬行,层次有深有浅,彼此重叠;线条有粗有细,老嫩相织;更与白墙上之斑驳痕迹融为一体。爬山虎之色彩,除了源自现实的棕、灰、黑色,画家还主观性地加入了橘红、草绿、栗黄,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别有情趣。屈曲苍劲的藤蔓,织成了丰富画面,将人们的思绪带入沧桑的岁月,感悟到艺术的抽象之美。
墙是城市的名片,苏州古城保持了“粉墙黛瓦”的特色。苏州三中地处古城,为桃花坞历史街区、拙政园—狮子林景区和平江路历史街区所环抱,理应保存那古城特有的气质与风貌。但,遗憾的是历史的变迁,让三中只保留了建于1934年的“民国礼堂”,大部分建筑为改革开放后所建。也许是一种朴素情怀,也许是一种历史回归,三中的建筑保留了古城苏州的灰与白两种元素,与周边环境还是较融合的。
三中人很重视学校的“墙文化”。
记得90年代初,刚到三中时,曾见五层教学楼的三楼挂有横幅标语,是吕天兴老师用宋体写的,但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了。稍后,在校门口右侧(现金冠楼位置),建了一堵“校风墙”,刻了37届校友、著名画家吴䍩木先生手书的“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八个字。那校风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虽然缺了点个性,但基本与三中的实际相吻合,吴䍩木先生手书的校风,字体遒劲飘逸,增色不少。后来,校园改造,校风墙不复存在,但校风依然上墙,挂在成林楼西侧墙上,粉墙红字,格外醒目。
三中素以学生为本,早在1997年就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21世纪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很有个性的理念:“关心每一位学生,服务每一个家庭。”现在,这个理念仍以双语的形式写在了校门口左侧招办的玻璃墙上:“关心每一位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师。/Care for every student and serve every family.”当然,这句话,更是刻在了三中的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华意刚做三中校长时,他认为,教育不应急功近利,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不应轻浮急躁,而应脚踏实地,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负责,对社会、民族、国家负责。同时,他那时面临着苏州三中外语教育的转型——由英语特色向多语种特色发展,这也促使他对三中办学特色有了深层的思考。2008年,他将自己的思考凝练为:“做负责任的教育,创有特色的名校。”这句话,一直挂在逸夫楼前。2015年,这个地方,挂上了另一句具有三中特色的教育理念:以“善耕”老师,用“晏成”方式,育“慧灵”学生。而“做负责任的教育,创有特色的名校”这句话则早已成为三中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苏州三中前身为教会学校,以外语特色见长,位于临顿河畔,从临顿路拐弯,跨过善耕桥,入谢衙前巷,步行数十米,即到三中大门。因三中深藏苏州小巷,故三中又有“苏州小巷里最国际的学校”之美誉。为了让新苏州市民了解三中这所百年老校,2014年秋,在逸夫楼东侧墙上面向临顿路,挂了八个大字:“百年三中,慧灵晏成。”采用米芾体,虽然不很清晰,但雅致、唯美,尤其是夜晚,流光溢彩,极为动人。
学校的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在变化中完善、求美。2014年,校园整体改造完成后,有许多细节是需要雕琢的。操场司令台背面,有一堵空白的墙,写什么?一直没有定。2015年的一天,我跟卫新校长说,华意刚校长时曾请“老庚”设计过“少年中国说”的景观墙,据说是集梁启超手迹而成,由于造价过高,当时没有建成。卫校听后觉得可以看看设计稿再定,于是,我联系了“老庚”,并得到了设计稿,卫校看后还是较满意的,然后班子会上讨论决定:司令台背面墙上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手迹”。梁启超曾到晏成中学讲学,并为晏成中学校刊题写刊名,因此,刻梁启超名篇的节选,以激励“后浪”奋进,是最恰当的。后来,三中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高一新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篇语文课文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部分段落要求学生能背诵;每年阳光少年颁奖典礼,朗诵《少年中国说》是保留节目。再如,弘道楼大厅有一堵玻璃墙,后来贴上了学生的一张张笑脸,上面写着“开心每一天”,成为三中有名的“笑脸墙”。
戴永校长是一位非常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校长。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曾说:如果一位学生考上大学后,仍然对你所教的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那么,你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也许有感于此,他认为:“想学是学习的起点/A Desire For Knowledge Is The Motivation For Learning.”2018年,他让人将这句话刻在弘道楼过道的墙上。
2019年秋天的一天,戴校长找我谈学校的文化建设。他说,三中最好有一个培养学生的明晰目标或标准,朗朗上口,容易记住,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他让我拟个初稿,拟就后,我们班子成员进行了讨论,并征求其他人意见,最后确定了这六句话:品德高尚,能力全面,特长明显,体魄健美,发展持续,人生幸福。前四句话是学生四个方面的发展,第五句话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第六句话为人生的一种境界。这24个字刻在弘道楼北楼凸出部分的西立面墙上。几乎同时,东校门落成,他又将三中的办学目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奠基”刻在了东校门内侧的墙上。
2020年春,“名师墙”的设计稿完成。这堵墙长28米,高2—2.2米不等,高低错落,苏式风格,与周边建筑浑然一体。“名师墙”建在弘道楼正门的西侧,与东侧的“像于漪那样做好老师”的巨石相呼应。“名师墙”将展示三中名师的风采,引领三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是期待“名师墙”早日建成,让它成为校园的又一道风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三中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做到了!
当然,三中的墙,不只如此。你看:晏园墙上的漏窗透出的藤蔓,透露出无限的生机;慧园墙脚的疏梅和瘦竹,构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善耕楼与民居构成的悠长小巷,那斑驳的墙体与湿润的路面,令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的意境;逸夫楼的爬山虎缠绵悱恻,深秋时残红错落,如诗如画;纵横楼墙上月光下摇曳树影,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
我曾见过衡水中学的墙,成千上万条标语,给人以强力的视觉冲击,但不免有些俗。三中的墙,则是雅致的、唯美的。她不仅明志、指路,而且有深层的文化意蕴。尽管我不是什么文人雅士,但我对三中的墙却情有独钟,慢慢读她,能读出教育的真谛,能读出对教育的情怀、自信和梦想……
文稿:丁林兴
美编:韦宇端
审核:肖凤杰
素材:教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