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初心再点燃
——走访老党员之行所感
文科第二支部 顾丽君
2020年4月15日,我作为新党员很荣幸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走访退休老党员的活动。我们这次走访的是一位退休老校长吴校长,他是三中就任时间最长的校长,我在去的路上脑子里闪过各种校长具备的威严形象,然而进门的一刹那我被这位不同寻常的温文尔雅的老校长震撼到了,因为他不仅亲自出门迎接我们,不许我们换鞋,还亲自看着所有人全部进门才最后一个回到屋里,这哪是一个校长的形象,这分明是位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可爱老人。我瞬间似乎能够想象到他当年在三中该是何等的受人尊敬和爱戴,谁人能够不喜爱这样的领导呢?
吴校长和她夫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我们此行很幸运地能够聆听两位前辈对我们晚辈的谆谆教诲,用他们殊途同归的教育热情和理念感动我们、指引我们。从他们神采飞扬地叙述中你看到的不是两位耄耋老人,而是两颗年轻的心,那种依然一触就能被点燃的激情。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很多年,但是所有的教学案例从他们嘴里说出就像昨天发生的,甚至说着说着还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好笑,觉得遗憾,觉得骄傲。这场比红色电影生动比红歌好听的谈话给了我太多共鸣,那些我一直执着但是又有点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教育理念一再地被两位老人肯定、强调,让我觉得非常激动和受鼓舞。
吴校长说:教育不能功利,教育要遵循规律,我们需要的是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而不是速成地让他们输出结果,一个低龄的孩子把乘法表背诵超过了平时需要用的范围不是天才,一个因为通过教育机构超前学习来实现名列前茅的孩子也不是人才。为什么中国清华北大的学生分数那么高却在大学里再难有突破和精进,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太急于求成了,学生失去了学习该有的慢思考和细品味,他们丧失了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一旦离开了学校的牢笼他们成为了脱缰的野马,离成才越来越远。
吴校长还说:教育是一种艺术,不是凭借老师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老师永远不能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只有深入生心的老师才能让他的教育成果最大程度地被传播和接受,吴校长的夫人也深有同感,她凭借自己班主任的经验,得出了“如果班级是个细胞,那班主任就是细胞核”的经典论断,细胞核永远是细胞的一部分,只有充分融入这个细胞才能促使其不断发展。我们对学生的问题和犯的错误不能总是零容忍,习总书记就说过,国际冲突特别是大国之间,就是因为零和思维,利益不同的国家之间尚且能够互相妥协和包容,何况师生本是一条船上的人。
吴校长为了向我们示范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举了一位老教师批改作业的例子,很有趣却非常实在,他说:批作业的时候尽量要把叉打得小一点,勾打得大一点,因为这样家长在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心情就会好,打骂孩子的次数就会少,家庭矛盾就会缓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就会小。巧妙地利用减少亲子矛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愧是老教师攻心战的最高境界,我深深地表示认同。除此之外,他自己也经常做类似的于学生小恩惠以见大效果的举动,比如他总是会给58、59分的学生加到61、62分,他说一两分对于老师来说没什么区别,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记一辈子,不及格到及格是心理上的强大安慰,对家长是个起码的交代,同时也会因为要回报老师的宽容而竭尽全力、以分相报,这样的良性循环,往往会使这些后进生最终对某门学科情有独钟、进步神速,这样挖掘潜力的方法难道不值得借鉴吗。
对于沉迷于分数之争的教育大环境,两位老党员教育理念的分享真的是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树立了教书育人的信心。看着两位老党员那么多学生的合照、通信录,我更加确信好的老师和好的校长就应该是这样的,在当时能够让人钦佩和拥戴,哪怕退休多年,一旦想起,依然是你心中的明灯,不愿尘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