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学校中心组理论学习研讨会记录
时间:2021年6月18日9:00
地点:纵横楼第二会议室
主持人:王君
参加人:戴永、倪英、张震霄、邱挺
记录人:周振威
专题研讨内容: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关于改革开放阶段的重要论述篇目)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P3-6)★(重点学习)
2、《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P73-91)★(重点学习)
3、《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P213-238)★(重点学习)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P179-183)★(重点学习)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P302-304)★(重点学习)
6、《深刻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的宝贵经验》(P187-192)
7、《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P287-291)
8、《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P305-313)
王君:
同志们,本月中心组学习的主题内容是围绕改革开放阶段党的重大决策,重大方针以及各项重大举措和成果开展的,作为基本的学习参考,我们仍然以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别是其中关于改革开放阶段的重要论述篇目,作为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今天的研讨也主要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受。
今天所说的改革开放,是指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所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今天来看,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中国改革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2013年后,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在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对外开放的起点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烟台、连云港、南通、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在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背后,我们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理论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1982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1987年中共十三次大期间,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年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地位逐步确立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其它国家进行建设发展可以借鉴的宝贵理论财富。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他提出: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2018年12月,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些都为新时代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继续大力推进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的的信心和决心。
倪英:
6月份以来,我以习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基本参照,学习了其中关于改革开放阶段的重要论述篇目,特别是重点研读了《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一篇。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以及认清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当然,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今天,我们经常会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状态和之前做对比,得出的结论不乏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提升等等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甚至否定改革开放前这一历史时期。
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明确了我们党对于评价改革开放前这个历史阶段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发展历史,进一步强化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于改革开放前这个阶段,我认为它首先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前30年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美德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崇尚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奠定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总之,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是难以顺利推进的。
同时,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还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两者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都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探索。
所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只有认清了这个问题,才能帮助每一名党员强化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福祉,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张震霄:
重温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改革开放至今的伟大成就进行反思,极大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讲话中,总书记以“十个始终坚持”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党引领人民书写出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篇章,改革开放40多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任务。不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民可支配收入值都有显著上升,并远远超过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到今年,脱贫攻坚工作完成,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的旅游市场、与130多个国家建立起贸易伙伴关系,这些闪亮的数字无不反映出改革开放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频频点燃国人内心的自豪感与自信心。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顾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我“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必须坚持”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离不开党的领导。 “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我们必须铭记这一重要经验和启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邱挺: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三年,成果举世瞩目。经济水平,国家实力实现了腾飞,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进步,中国从“站起来”实现了“富起来”,进而走向“强起来”。
我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需要敢为人先、责任担当的精神支撑,需要满足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充分激发释放全体中国人民的创新活力,我们才会有能力创造新的伟大奇迹。中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有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才能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改革开放这40年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性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讲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在新时期,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还是建设者。我们一定会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戴永:
今天我们学习研讨的核心关键词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都是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我们有着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豪,有着对改革方向的思考;当然,也可能陷入过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品尝过因此而带来的阵痛。今天,我相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有着对改革未来的期许和憧憬,更有着对党领导下的中国改革必将走向最终成功的坚定信心。
本月以来,我着重阅读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部分重要论述,这些经典论述引领着我回顾了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取得的重大建设成果,所制定的重大政策,所采取的科学举措,对改革的理论方针也有了深度的认识。今天看来,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是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必将成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劲助推。改革开放的实施正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精髓的实践反映。
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改革开放历史,就是研究近40多年来我们党的历史,针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让我坚定了对党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方向的信仰;同时,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所担负的责任。
改革开放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引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了教育者的视野,孕育了创新的自信和能力。40多年来,中国教育不断地在破旧立新中实现着跨越式的发展,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步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必然地将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联系起来,努力思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提升教育实效这一课题。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第二个百年伟大目标的达成,民族复兴伟业的早日实现,都需要优质高效的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管理者,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时代大潮中要定向定位、做实走稳,力戒为改而改,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否则很有可能会打破现有平衡,打乱现有节奏而适得其反。
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面对改革浪潮,要有创新思路,挑战陈规的勇气,也要有淡定沉稳、遵循规律的定力。今天,我们苏州三中也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探索着自己的特色方向,权衡着自己的发展定位,我们在中外融合课程和教育信息化两大特色建设的过程中,选择稳步迈进,踏实进取,在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方向的同时,切合实际的校情、学情,稳步提升苏州三中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坚信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