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苏州市第三中学校>> 党建网 >> 党员论坛 >> 正文

做有幸福能力的好老师 ——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有感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幸运、光荣、希望,这些闪耀着温暖光辉的沉甸甸的字眼,既是一种褒奖,也是一种勉励,更是党和人民对我们广大教师的一种期冀。

世间任何一种职业或角色,一旦冠以“好”字,就立刻变得内涵丰富起来,这期间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和感触,“好老师”更是如此。有时,这一个“好”字,抵得上所有的荣誉、赞美和感激。成为一名“好老师”,正是我们的职业初心,也是我们的职业价值与职业幸福所在。

没有人能为“好老师”下个精准的定义,因为任何一位“好老师”都拥有独特的魅力、能力和经历,一如至诚报国、矢志创新、鞠躬尽瘁的黄大年;或为深耕语文教学改革一线,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的于漪;更有危难之时,用血肉之躯撑起生命大爱的谭千秋;亦若扎根贫困山区,行善助学,爱生如子,似崖畔桂,如雪中梅,以坚韧和高洁的情怀,照亮孩子们追梦人生的张桂梅……除了那些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教师楷模,还有千千万万的“好老师”就在我们的身边,用最为朴实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职业初心与承诺,用最为平凡的方式展现出教师的职业价值与光辉,虽然他们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但依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温暖过一个孩子的世界,曾经唤醒过一个迷惘的灵魂,曾经引领过一段可贵的成长。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一份幸福。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所提出的四点要求。2018年,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反应了新时代对教师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做一名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要心怀国家和民族,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深刻意识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视为人生大义与大乐;做一名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要见贤思齐、景行行止,涵养师德,不断提升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要努力成为引领和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做一名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练就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成为学养深厚,富有智慧的“智者”;做一名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要真诚地关心学生,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赞赏学生的优点,要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做一名“好老师”,除了要练就过硬的职业本领,还需要养成一种重要的能力,我称其为“幸福的能力”。在我看来,幸福,既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社会能力。如今的教师,就工作待遇、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而言,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甚至越来越成为人们羡慕的一种职业。但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从业者依然感觉不到当老师的“幸福”。诚然,当下的教师的确承担着很大的工作压力,有些地区的教育基础条件还很落后,教师的待遇与保障还不到位,教师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这些都不能损害教师职业的一个独特的价值功能,那就是关乎“幸福”的职业特质。这种幸福,既是为国育才、为民教子之幸,也是为人启智、为心筑梦之福,对教师而言,更是为己修身养德之造化。能成就一个人的幸福,能成为一所学校的光荣,能担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就是教师这一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荣光与幸福。做一名“好老师”不容易,但做老师的确很“好”。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最终指向就是要创造人类的幸福,传道、授业、解惑,莫不是在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更为完整而美好的人,成为具备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能力的人。

周国平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幸福是一种能力》。他在书中说到:“幸福是一种能力,它属于那些有着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灵魂的优秀的人。”就教师而言,也需要具备幸福的能力,需要具备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智慧与灵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责任、价值和意义,要深切体会所从事职业的魅力、美妙与幸福,要不忘初心与使命,要心怀敬畏与感恩,要珍惜教书育人的机会与时光,要克服狭隘的思想,摆脱庸俗的困扰,突破自我的局限,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格,充实精神世界,勤奋工作,热爱生活,感受幸福。

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也曾经说过:幸福是一种能力。她在文章里引用法国作家夏尔·布德莱尔的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一件是深感惊喜,第二件是让他人惊喜”。做一名有幸福能力的好老师,就是要让自己在职业生活中获得一个又一个惊喜,同时,帮助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体验到惊喜。


打印 | 收藏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