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务公开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三中的井

已很少有学校保留古井了,苏州三中是很少学校中的一所,至今仍保留着一口古井。

最早关于井的印象,应是1970年前后。那时,我们村打了一口井。以前,农村饮用水都是河水,河水不卫生,改饮井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依稀还记得打井时的情景,村里请了专业人员来挖井(那时还不是机打的),挖了10多米深,然后,将粗石粒的水泥洞(每个洞约60厘米高)从井的底部一层一层地叠加上来,直至地面。地面上是一个精致的青石井圈,井圈周围是边长大约为3米的正方形水泥平台。井水是从“粗石粒水泥洞”的井壁渗入的,井水清澈照人。这口井的水可以供我们一村20多户人家饮用。每天早上、傍晚,都有村民去井边打水、挑水。有时也有姑娘们在井边洗菜洗衣服——因为井水冬暖夏凉。这时,井如“茶馆”一般,成了村里信息的聚集、扩散地。记得有个夏天,村里的几个十二三岁的小朋友一起,打了井水,进行喝水比赛,看谁喝得多,那冰凉的井水喝下去全然没有感觉,我们一个个将肚子撑得饱饱的。有时,我想,自己的酒量是否就是那时喝井水比赛时练就的……

那时学校也有井。上学时,每天带了饭盒,到学校食堂的井边淘米。现在,大多数学校已没有井了。苏州三中则保留了一口古井,那古井已然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



记不清三中的井是何时有的,但有一种说法,那井是明清时期的。三中地处千年古城最繁华的地段,井在古城是相当普遍的,十几户、几十户人家共用一口井,方圆几百米,会有几十口、甚至上百口井。当初慧灵女中不断扩大,将附近居民的住房不断并入学校,井也就自然进入校园。2019年,三中建东校门,开挖地基时,挖出一个井圈,似乎也佐证了上面的说法。如此说来,三中的那口井,应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啦。

2014年校园改造时进行了一次浚井。浚井后,井深约十五、六米。为了安全起见,在井上面设置了一道铁丝网。井圈外边呈八边形,表面布满了青黑色的苔痕,显得历经沧桑。古井地处麦兰园东南、兰纱斐手植朴树下,环境优雅。每当夕阳西下,斜阳把拉长的树枝,在井边的地面上投上斑驳的树影,那细碎的光影令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此时,你或仰望天空,或吟诗一首,或聆听鸟语,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啊!

自从修成麦兰园后,这里便成为三中的后花园:有花有树,有石有水,有亭有桥,景色秀美。正因如此,这里走的人也渐渐增多了,古井越来越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我也常常去麦兰园看那口古井,看多了,对这口古井也多了一份感受、情怀与遐想……



井,寓意生命。有井的地方,必然有水;有水的地方,必然繁华,充满生机、洋溢生命。所以,学校有井是一种吉祥的象征,预示着一所学校美好的明天。有时候,我徘徊在镜湖边、朴树下,望着那口井,想象着那井水缓缓地流向校园的每一棵树下、每一枝花下,那树与花舒展起绿色的嫩叶或鲜艳的花蕾,瞬间,整个校园绿树成荫、繁华似锦。我想象三中的学生感受着美景,感受着生命,感受着最生动的生命教育……我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一定会更热爱生活,更愿意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去创造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井,寓意智慧。井水是缓缓地渗出的,犹如泉水之喷涌,所不同的是井水渗出是缓缓的,无声无息,而泉水喷涌常常让人能感到其湍急。我似乎更赞赏前者的悄然无声、无为而为。它给人以一种静待花开的从容,有点像苏式教育。因此,井是可以用来象征教师智慧的。事实上,我们三中有一批智慧的教师,他们以爱心拨动学生的心弦,以睿智激发学生的潜能,以魅力赢得学生的喜爱。掘井及泉,我想三中教师一定能以他们的智慧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梦想。愿三中的古井之水源源不断,更愿三中年轻的教师名师辈出!

井,寓意感恩。常言道:“饮水不忘挖井人。”因此,井,有感恩之意。当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对而言,感恩意识较淡薄,因此,中学开展感恩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三中一向重视感恩教育,譬如,母亲节让学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妈妈,教师节让学生回自己的初中校看望一下恩师等。我们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自然、感恩生活。我想,这井似乎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以“井”为元素开发一本以感恩为主题的校本教材。这样想着,眼睛一亮!



2019年4月,“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回母校三中,她先参观了“于漪老师教育成果展示馆”,然后沿着学道路向前,行至逸夫楼图书馆,见学生在阅览室阅读,她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然后参观了校史馆,并在校史馆的水池边接受了苏州媒体的采访。从校史馆的庭园出来,她来到麦兰园,看到了朴树下的那口古井。她饶有兴致地观看了那口井,并深情地说:“我喝过这口井的水。”我想,90高龄、白发苍苍的于老师,那一刻一定回到了她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那菁菁校园、那琅琅书声、那兰亭赏枫、那课间嬉戏,那欢笑与泪水、那拼搏与挥洒……久久地,她缓过神来,又说:“井水含碱重,做的稀饭呈浅绿色。”那是一种记忆与情感,一种念想与眷恋,一种温情与敬意……

呵,无论如何,这口古井,因为于漪老师的凝望,多了一份深层的含义。我想,待疫情过后,也许是一个层林尽染的秋季,也许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冬季,我会再次去上海,拜访于漪老师,请她写“饮水思源”四个字,将这字镌刻在井旁的石块上,并在井边立一块碑,题写:中国校园第一泉!

苏州三中的井,是校园风景中的风景、文化中的文化……


文稿:丁林兴

美编:韦宇端

审核:顾康麟

素材:教科处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