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年,重阳节这一天。南直隶徽州府婺源县,知县、县丞、主簿、县学教谕及一众地方乡绅齐聚于县城紫阳书院,个个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此前一天,县里快手从南京抄回庚子年乡试榜单。南直隶为帝国文教渊薮,人才竞争激烈,本届考生有四千多人,而录取名额才区区一百三十余人。婺源不是边鄙小县,这里可是朱子故里,文风昌盛,可本届婺源县的考生,竟然——全部落榜!脱科了!上一届,考中七人,再上一届考中六人……脱科可闻所未闻。全县上下一片恐慌:学子的科举成绩,决定了当地官员的考评,县学教谕,至少得培养出三名举人,才能获得升迁资格;若是连续几届秋闱失利,知县的治政能力都要被质疑。举业不振,婺源县的影响力也将急剧下降,在徽州府内也将排歙县、休宁之后沦为二流。此时这群婺源精英们在推翻了数种猜测之后,终于反思出科考失利的原因:县里的龙脉大鄣山被正如火如荼的石灰矿开采所破坏,文气被断!于是,一场持续数十年、起伏数百年的保龙大战就此揭开……
以上是《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书里《笔与灰的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一章开头所叙一幕,此中场景似曾相识,让今日教育界中人不禁感叹,历史果然一脉相承,百年后情态依旧。不止于此,如此开端后,事件所涉的历任知县、衙门胥吏、县学诸生、石灰矿主、乡民乃至徽州知府、应天巡抚巡按皆粉墨登场,分寸拿捏滴水不漏的文书往来,利益各方无数回合的博弈与妥协,心态被试探与揣摩,谋略可谓算尽。
事件波折频起,铺展叙述中,尽显官场规则的微妙、底层人情世故的百态,勾勒出了17世纪一个基于农耕文明的庞大专制帝国的基层运作图景。当然,400年后的今天,在历史教科书里,在坊间出版的无数或严肃或幽默的明史著作中,在经典大历史框架叙述模式下,从没有过对明朝底层社会的千姿百态如此鲜活描写。书中事件的铺叙也无任何虚构成分,作者马伯庸在书中不止一次申明,所有情节乃至细节都来自原始档案资料,比如这个《婺源龙脉保卫战》所有信息都出自一部保存完好的明代乡志档案——《保龙全书》:在这一波折数十年的事件终告一段落后,婺源士绅们将所有相关的保龙文书都搜集起来,合订成一本资料汇编性质的《保龙全书》。
以罕见的民间档案文书为依托,把潜藏于历史故纸堆中的平民政治生活,尘封已久的故事,繁琐古奥的文言,表述现代人所乐于接受的通俗化文字,娓娓道来,普及成今日大众化的精神产品,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显得太独特了。文字鬼才、畅销小说作家马伯庸偶一漫步于历史领域,便能以其擅长的剔抉爬梳资料之绝能,加之绵密细致又生趣活泼的文笔,再为读者贡献佳作。
全书讲的六件大明朝往事写作素材的来源,全部是出自非官方的各类民间人士对这些事件的实录文字档案,虽当初这些文字材料的汇集动机各异,有为告诫后世子孙,如罗显编《杨干院归结始末》,有因地方有保留档案的传统,如程任卿汇集《丝绢全书》,有纯粹出于历史使命感,如赵官撰《后湖志》,所幸这些文字都历经时间淘汰而如遗珠般保留了下来。而这些事件在各类正史中或绝无记载,或至多一句话带过,数百年来一直隐埋于历史废墟中。
六件事在空间上多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或一机构之内,时间上则跨度不等,有贯穿大明两百七十余年始终,有的则随事件起讫数年乃至数十年,但是记录的主体,都是事件中那些远离朝堂中枢,大明王朝治下沉默如草芥般数千万最普通平民代表。
除了开头提到的《笔与灰的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之外,《学霸必须死一徽州丝绢案始末》讲述万历年间,徽州府歙县一个名叫帅嘉谟的管钱粮小吏,空有一身数学天赋,只得以县里的历年税粮账册测算来刷题熟悉业务时,发现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进而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等诸多利益集团展开一场博弈之局,背后又站有首辅乃至皇帝的影子。
《谁动了我的祖庙一杨干院律政风云》则是徽州府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故事。因为奸民的贪婪欲望而心生歹念,施展包括收买行贿的无数花招,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尽显嘉靖年间之民风之颓坏、司法黑暗腐败。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中,通过对一个坐落于南京玄武湖中的大明王朝保存全天下民间田地之总册(鱼鳞册)机构——黄册库,这一最重要档案库兴衰的全景式描写,忠实地映射了王朝是如何从建立初始时的雄心壮志,逐渐在懈怠敷衍与利益纠葛中,活力消磨殆尽,一步步走向毁败的全过程。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贞舞弊案》更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旁生出无数的邪门怪事,无端是非。基层县衙里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里,四个清白无辜的底层平民,是如何在无奈中裹挟入朝廷上层的官场斗争,最终殒命的叹息故事。
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多立足于政治史,关注的是帝王将相的个人沉浮兴败,朝代风云变幻,宏大的历史话语叙述中,读者看到的只是历史没有血肉的骨架。对普通人而言,没有血肉的历史叙述是苍白而了无生机的。骨架之上,正需要关涉每一个普通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细节去填补,去生发血肉,丰满生动起来,这样的历史叙述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让每位读者都能在历史阅读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所幸中国文化所拥有的强大韧性,正是这些罕见的被完整保存至今的民间文字档案,使得那尘封在历史长河里的微观诸种细节,那五百年前大明王朝统治下,时间长河里漫不经心波动起来的涟漪与小浪花,在湮灭很久以后,终于跨越了数百年的时空,经马伯庸抽丝剥茧,再挖掘展现出来,细细演绎出一段饱满而鲜活的帝制下草民生活实录场景。今天读来,更能读出隐隐蕴含其中的主旨之叹,所谓兴衰成败、治乱更替,令人扼腕。明明是不掺杂主观评判的冷静叙述,你却分明能感受到一系列事件背后那被称作历史规律的东西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