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睡前,4岁的儿子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生我啊?生了我还要给我穿西服喂我吃饭多麻烦啊?”
我和先生一脸错愕,这个小家伙的脑瓜里竟然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沉吟半刻,我老公凑过来说:“因为爸爸妈妈会老,爸爸妈妈老的时候希望你能够陪着我们,照顾我们。”我瞬间愤怒了,一个白眼翻过去。我抚摩着儿子毛茸茸的小脑袋,轻轻的说:“因为妈妈觉得爸爸很棒,爸爸也觉得妈妈很棒,所以爸爸放了一个种子放在妈妈的身体里,妈妈就生下了你,你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对妈妈而已你就是小小的爸爸,对爸爸而已你就是小版的妈妈,爸爸妈妈看着你长大帮你变好,你陪着爸妈慢慢变老。”
半夜,身边的儿子已进入梦想,小孩特有甜甜的气息一丝丝飘入我的鼻腔。我很享受这惬意的时刻,脑子里却不停的在回想儿子的问题,到底是为什么要生孩子呢?老公会那样回答,说明他是焦虑孤独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迫近,那么他就很难不利用孩子来逃离被死亡堙没的恐惧,并对其人生指手画脚;他很难将孩子当作另一个个体,令他独立探索自己要走的路。
我对自己的回答也不满意。从未想过能够从儿子那里拿到任何回报。那我为什么能做到不及回报倾囊付出呢?一直觉得孩子是天使,是上天排下来帮助我成长的。为母则刚,如今感受颇深。“要创造孩子,你必须先让你自己被创造。你作为父母的目标不是去产生另一个自我,那是为了生产一个造物者。”书中说的颇有深意,陪孩子长大的过程我们也在长大,我们的心理认知和阅历都在长大,培养孩子的同时也在培养自己。
书中讲到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生长。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只有当自己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赖父母伴侣和孩子,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有能力去照顾家人服务社会。
书中布雷尔功成名就,家庭美满,羡煞旁人,可他却觉得了无生趣。他深陷在自己的情感纠葛中无力自拔,直到遇到同样问题的尼采,两人一起治疗与被治疗,完成了自我的救赎。相对无惧世人眼光的尼采,布雷尔更像普通人,是步入中年事业平稳有积蓄也有焦虑的中产阶级的影子。一辈子循规蹈矩,收获了稳稳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内心却躁动,渴求刺激,追求人生自由。
普通人并没有布雷尔的幸运,可以借助催眠打破幻想认知到本心最后回归生活,很庆幸自己看到的这本书,也会把书推荐给同龄人看,毕竟试错的代价是很大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唯有加倍珍惜,才能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