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StarC环境
StarC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一款相对成熟、易于操作的交互式电子双板教学平台。
“StarC未来教室”由教师端的交互式电子双板、stare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和学生端的学生平板以及课堂交互工具组成。
2.课堂预设
预设的含义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
课堂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系列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体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的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3.课堂生成
生成字面理解为事物的发生与形成。
课堂生成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外教育家对预设与生成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师生之间在谈话中生成新的知识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蕴涵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特定情境进行充分的预设,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鼓励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动态的生成资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行为进行预设,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实现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预设与生成研究也日益引起我国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少走在新课程前列的教师也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预设与动态间的平衡以及“动态生成”教学等进行了一些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些研究的特点主要是:“弹性”教学方案的预设在时间和空间上设置的研究较多,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很少;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契机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研究很少。探索师生互动策略有较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但遗憾的是专家们的分析和研究,都还只是思维方式和动态教学的倡导,而一线教师的策略研究更多的是课堂的“随机”调控,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研究的价值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节奏在一步步加快,交互式电子双板的使用在增强互动的同时,也使得课堂生成变得更为多样和复杂。目前,基于信息化和课程整合的课堂预设和生成研究还十分有限。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将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深度融合,将空泛的理论探讨转化为实在的行动,立足学校,根植课堂,着眼课程,激发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挖掘课堂学习的作用与价值,探究基于StarC环境下的中学化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策略,开拓全新的研究视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信息技术融合下的中学化学课堂,基于StarC交互平台,探讨中学化学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策略,从而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更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真正实现开放、真实、灵活的教学。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信息技术融合下的中学化学课堂预设和生成现状研究
教育信息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原本备课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研究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访谈,对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况以及对其作用的看法、目标制定、内容选择与编排、课堂调整、课后反思等方面的现状加以了解;而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主要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程度以及网络应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情况。
(2)StarC环境下的中学化学课堂预设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课堂预设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以及交互平台创造的无限可能,由此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
①充分了解学情,找准预设点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在预设时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还要在备课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兴趣点,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
②深度挖掘教材,拓展预设资源
基于StarC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学科特点,精心准备创新实验,并向最新科技开发,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产生更多感受。
③把握课程理念,弹性预设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前预设教学目标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进行“最高指示”,预设教学目标,只是基本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教师在预设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层次性,让学生逐步生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生成。
④利用信息技术,灵活预设教学方式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模式,利用StarC的互联网功能和各种展现平台,能够启迪新思维、新想象,使学生在变换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⑤基于交互平台,有效预设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StarC交互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和截屏发送等功能,可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了解和分析反馈,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前应精心预设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评价。
(3)StarC环境下的中学化学课堂生成策略研究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①实验意外中的生成策略
化学是基于实验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最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方式。化学实验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及时捕捉这些契机,加以提炼,将其引导作为全班同学新的学习材料,能有效地启迪其他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学会新知,使其主动发展。
②质疑问难中的生成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学生困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的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鼓励、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③评价反馈中的生成策略
StarC交互平台有非常强大的互动功能,对于学生的解答可以通过选项统计、上传对比观摩等方式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错误或个别错误,利用这些错误,给予及时更正,生成新的变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1)课题申报立项(2016.09-2016.10)
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与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有关分工;讨论明确课题内容,起草课题实施计划。
(2)研究准备阶段(2016.10―2017.12)
①对课题组成员以讲座、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好展开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储备。
②在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较强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研究实施阶段(2O18.01―2O20.06)
按照设计方案中实施课题研究内容,课题具体实施如下:
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研究;
②中学化学课堂预设和生成现状研究;
③StarC环境下的中学化学课堂预设和生成策略研究;
收集、整理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表、课堂实录(文字或视频)、反思实录(文字或视频)、反思札记、课件等过程性研究成果。
课题实验期间,按月度定期举行课题组研讨会,探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积累相关实验资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4)总结反思阶段(2O20.06―2020.10)
对照实验方案,对研究中积累的有关调查资料、测试数据、教学案、阶段小结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形成一系列如专题研究论文、课堂实录专辑、课堂教学反思集、校本课程设计等形式的物化成果,完成结题。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课堂预设和生成的理论、实践的研究,明确课堂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内涵与外延,以确立课题的理论依据,进而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观念,并制订和设计出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
(2)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在条件许可和对方自愿的情况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对教师访谈的内容涉及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教学设计及其作用的看法、目标制定、内容选择与编排、课堂调整、课后反思等方面;对学生的访谈内容主要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态度和意见等。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所有成员都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具体的实验实施,对阶段性的课堂行动进行反思、修正,最终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课题研究结论。
(4)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写实验报告,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教学整合目的的统领性观点。
2.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表征知识。
3.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理解、思考和学习化学学科主题的知识。
4.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和课程材料知识。
5.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预设,设计弹性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方案。
6.转变教师角色,为学生出现的“生成”创造可能的机会。
7.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
8. 基于StarC强大的交互功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确定研究的操作流程制度2016.12
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文本、视频2020.07
有关“StarC环境下的中学化学课堂预设和生成研究”
的论文若干篇论文2020.07
课题研究成果中期报告报告2018.10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展示课公开课2020.07
最终成果“StarC环境下的中学化学课堂预设和生成研究”
结题报告报告2020.10
“StarC环境下的中学化学课堂预设和生成研究”
案例实录视频2020.10
“StarC环境下的中学化学课堂预设和生成研究”
论文论文集2020.10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情况
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高级教师,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主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优化化学课堂设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结题。从教20余年,有丰富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化学教育学硕士,高级教师,2010年苏州市“教坛新秀”,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所开设的市级公开课均获省、市奖,获得一致好评。有丰富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大多数成员曾经是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优化化学课堂设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成员,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不断提升的科研理论水平。
2.研究基础
(1)课题的选取,充分借鉴了有关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该课题立足于课堂本身的改革,研究内容贴近中学化学教育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课题组的老师,依据教学经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已尝试做一定程度的改革尝试。
(2)为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及研究的实施,课题组成员召开了多次会议,学习理论、探索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技术线路、重点与难点等,并在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后形成了研究的初步方案。
3.保障条件
我校所有的教室均实现starC交互式电子双板教学。
教研室在过去的一年内有5次省、市级关于“未来教室”教学的大型研讨活动选取我校为承办单位或课程实践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学校对教学科研十分重视,为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将对本课题研究给予经费、研究时间等方面的全力支持。
我校化学教研组在会考、高考中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本课题组成员均有三轮以上高中教学经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组成员前期已作了大量准备(包括调研、资料搜集、理论学习等)、对研究目标、路径有清晰的认识,学校对课题给予全力支持,本课题一定能按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要求,按时、优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