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所谓“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化时代、知识社会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景的能力和道德。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必备”品格与“ 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复合性的概念。
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虽各家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分类表述虽略有不同,但大概都包含五大方面,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核心素养的提出较早可追溯至 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学院第一次对英国职业教育的关键技术要求做出规定,认为随着技术文化发展的加快,人们有必要习得一些可受用终生的素养。21世纪面临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的纷至沓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满足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这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以及各种国际教育组织几乎都在努力描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蓝图。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帷幕。
199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这是美国历史教育史上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标准详细阐释了历史思维能力的五种类型: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加拿大的历史教学认为应从历史史实的理解与解释、历史探究的掌握与运用、公民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三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要从知识与能力层面增强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与解释,从过程与方法层面培养学生对历史探究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实现培养合格公民的终极目标。
1999年英国国家课程标准提出国家课程标准必须强有力地限定核心知识并足以支持这些核心知识,更要保障每一位学生有权获得人文体验。每个学段包括知识、技能与理解包括理解历史的时序性、知道和理解历史人物、事件及变化、阐释历史、探究历史、组织和交流和研究范围等方面。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我国根据本国国情也对历史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与探讨。中知网以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40多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心素养各要素的界定。例如,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对历史学科素养下过如下定义:“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陈超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中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它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张华中在《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中将历史核心素养分成核心知识: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和史观知识。核心能力:运用时空知识准确表达历史的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核心态度:基本以“实验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何成刚在《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中尝试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解释,就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从学理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基于历史核心特点应包括“证据分析”和“唯物史观”;立足于历史学科能力包括“历史理解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评判能力”;立足于历史学科的属性特征包括“历史价值观”和“人文底蕴”。陈志刚在《学科核心素养含义辨析》中认为,核心素养即学生的关键能力,历史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主要是指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具有的学科关键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自我历史认识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服务。
二是历史核心素养实现的策略和途径研究。例如,王秀青在《从动机和效果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军机处的设立”为例》中以军机处的设立为例,借助史料考证、对比分析、心理探讨等方法,引导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运用史料论证、对比研究、心理分析、细节切人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分析行为的主观动机及客观效果,知道如何实现动机和效果统一的思维方式,拓展其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贺千红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中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为例向我们展示了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实施的途径。虞文琳在《“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中认为“历史解释”是学生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其实施策略是区分“史实”与“史论”、运用比较法和聚焦于学生疑难之处。严明贵在《例说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意义》中就概念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各种教学事例,认为历史概念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情感的鼓动、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独特的意义。等等。
三是核心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例如,黄牧航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将历史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的九大核心素养相结合,认为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就是历史教学的三大核心任务。而核心素养所对应的教师的胜任力提出了五大方面,即历史教育智慧、历史思辨能力、学科拓展能力、人格影响力、人格影响力、成就动机。
这些历史核心素养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成为了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什么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较多,而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相对较少,且对于课堂实践研究多停留在方法、策略的罗列和教学经验的总结,缺乏系统性。本课题试图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形成可操作、易行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相关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借鉴。
2.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核心素养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各学科都陆续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方面的具体化。本课题通过历史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将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及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具体价值体现以下几方面:
理论研究价值:通过对历史核心素养概念的研究、层级的研究及历史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探究历史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与价值。加强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认识以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实践研究价值:通过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精神;正确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品行品格,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通过经验总结、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方法,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性、并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总结教学策略、途径、方法,形成相关教学模式用以指导教学,转变教学方式,为教师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提供可行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目标一:通过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研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对国内外已有的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为教学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目标二:通过对历史教学的课例研究、课堂观察和课堂教学实践等,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实践方法与途径,并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目标三: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与专业能力的提高。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一:历史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研究
(1)历史核心素养研究
历史核心素养概念的研究:通过对历史核心素养概念的研究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认识。
历史核心素养的层级研究:通过对各素养的层级研究了解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与水平要求,形成指导课堂教学的相应评价标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历史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研究厘清历史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探究历史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与价值,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
教育是研究人的艺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这些理论有助教师从心理学的层面中寻找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研究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和相应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应当是多元和灵活的。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有:发现式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究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抛锚式教学、概念获得模式等等,通过对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特定的历史教学内容,为灵活多元的选择最佳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1)利用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鲜明特征。通过灵活的选择相关教学模式和历史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例如,历史是研究过去的事件,绝对的复原历史是不可能的,历史只能无限制的接近真相。历史学科的这个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探寻真相的冲动。在这个过程中可选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史料教学的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史料证实的历史核心素养。
(2)通过历史学科与各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科整合,又称学科综合或学科渗透。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超越学科领域去理解基础教育。历史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加强各学科的融合方面历史学科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将地理、政治等相关内容整合于教学之中探究史地融合、史政融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挖掘共同的核心素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也利于拓展历史教师的知识面。
研究内容三:探寻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和教学模式。
(1)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的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总结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和途径。
(2)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根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特质,选择恰当的方法、策略、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易行、可操作的典型的教学模式。
3.研究重点:
(1)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3)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逻辑是“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策略方法总结——形成教学模式。”首先,以文献研究为主,阅读与历史核心素养理论相关的论文、著作、实践经验总结,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刻的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形成新的观点为指导课堂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通过课堂实践与反思,跨学科整合,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一定量的课堂实践资料与经验总结。最后,在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2.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分工。
②通过相关资料的研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掌握开展课题研究相关知识和理论。思考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设计课题研究思路、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完成课题申报
(2)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8年12月:
①研究阅读相关理论和著作,请教名师和专家,深刻理解历史核心素养。
②开展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③收集、整理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表、课堂实录、课例分析、课件等过程性研究成果。规划各阶段的研究主题,总结实践经验,组织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论文。在此期间,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课题组研讨会,探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初步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3)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1月-2019年12月:
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论文集和教学案例设计集等,进行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审查、鉴定。
3.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一方面广泛收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关历史核心素养的论文、论著,把握课程改革方向,寻求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将课堂实践中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反思札记、课件等作为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得出新的观点、新理论。
(2)行动研究法:通过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理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掌握规律,形成策略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课例研修法:采用课例研修的方式,对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例设计,经过多次集体反思、改进和实践以达成相对最佳的教学模式。
(4)经验总结法:针对课堂教学实践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分析问题,总结经验,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改中,以“素养教学”取代“学科知识教学”,再一次重申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本课题中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基于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以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囊括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必须以课堂实践活动为主要阵地,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学生形成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由低到高的层级规律,总结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以形成典型的教学模式。
2.创新之处
(1)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虽大方向已定,但相关理论仍然存在争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大多体现在策略与方法的探究,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教学模式研究并不多。本课题意图通过对历史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结合课堂实践相关的方法策略以形成灵活多样的一些典型的教学模式。
(2)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打通综合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提倡学科融合。正因如此,本课题也尝试从相关学科知识点整合的角度出发,将历史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政治、地理等学科融合从更为多元的角度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对相关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了解什么是历史核心素养。 报告2017年4月
综合核心素养与历史核心素养关系分析。论文2017年5月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文本、录像2018年12月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与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2018年12月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报告2019年10月
最终成果(限3项)《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报告2019年12月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案设计集教案设计集2019年12月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文集论文集2019年12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其他人员有5人,其中2人是历史教育硕士。这些教师都有论文发表或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均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在教学实践方面,都获得过省市优质课评比的奖项。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数有十年以上,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拼搏精神。同时,课题组也是在苏州历史名教师,东吴中青年学者,市历史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其发表论文(文章)40多篇,研究经验丰富并担任学校副校长一职,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行政管理必将给予本课题以大力的支持。
2.研究基础
课题组围绕着本课题搜集与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其中有论文近百篇,书籍二十多本,已经初步学习了相关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了。课题组成员已开设相关录像课《罗斯福新政》、《梭伦改革》、《辛亥革命》等等。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课题组主持人在教科研方面曾发表或获奖论文十多篇,例如,《英国公民教育对高中历史教育学的启示——读< 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有感》,《饮水思源,展望未来——民国时期历史教学引发的思考》,《低下头来学历史——小论历史教学中的成人教育》分获2011、2012、2015苏州历史学会论文一等奖,《历史教学渗透心灵教育的三重境界》获2014年省“师陶杯”论文一等奖,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且担任学校的心理兼职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我校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教学成绩优良。为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设有专门的课题研究经费,用于调研、专家讲座、有关教师培训、添置必要的设施等。在研究时间上,由于主持人和大部分核心组成员本身就是一线教师,教学研究是其本职工作,因此不存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因此,本课题一定能按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要求,按时、优质完成。
附:部分参考著作与文献
【1】林崇德 主编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第1版。
【2】张大均 主编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11次印刷。
【3】夏辉辉 编著《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4】何成刚 彭禹 夏辉辉 沈为慧等著《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第1版。
【5】李杰编著 《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6】朱本源 著《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2版。
【7】张耕华 著《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二版第1次印刷。
【8】赵亚夫 郭艳芬《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9】李稚勇《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论析》,《历史教学 》,2003年第1期。
【10】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 挑战与课题》,《全球教育展望》,2016 年第 1 期。
【11】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2】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 》,2015年 第17期。
【13】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 年第 1期。
【14】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15】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历史教学》,2016年第3期。
【16】黄牧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17】严明贵《例说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意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