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因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探索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是经济史学习的重中之重,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理解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对于经济史的教学一度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让学生把经济史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并把握背后的规律是教师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对教材的反思揣摩,笔者发现利用经济史中的核心概念的解释来串联各种经济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现象的前因后果并推导出经济规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本文就以对“资本”这个核心概念的解释为例,来阐释如何利用核心概念突破必修二中和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相关的知识点的重难点突破。
资本是世界近代经济史的核心概念,了解了资本的含义,才能明白资本主义是怎么回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建立,又有何局限性。如果教师教授新课的时候只是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史实和阶段特点按照时间线索罗列一遍,学生无法清晰地建构出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理解西方社会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必要性,更别说要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一、资本的前世——圈地运动、殖民扩张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什么是资本?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创造的价值和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剩余价值体现了工业生产中的“价值增殖”,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其实就是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这里需要给学生明确的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商品流通的高度发达是资本产生的前提但绝不是必要条件,只有货币所有者在商品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时资本才产生。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利用倒买倒卖产生差价形成的货币增值为什么不是资本呢?原因就是倒买倒卖的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并没有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的商品的价值,产生差价的原因其实是售卖者的欺骗,没有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样就为学生深刻地理解资本产生的条件和时代背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资本产生需要哪些条件?第一、出现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成为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载体;第二、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成为资本家雇佣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来源。由于实现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之前,所以我们称之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中世纪后欧洲大规模流行的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开启了资本的前世之旅。
中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圈占土地的现象,而英国的大规模圈地运动则最为典型。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时期由于羊毛纺织业的发展,羊毛的出口不断增加,养殖羊毛成为了非常有利可图的事业,于是,英国农村的地主纷纷圈占土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变耕地为牧场,这个用暴力掠夺土地的现象历史上也称其为“羊吃人”的运动。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可以拿来出卖,一无所有,而大量自由劳动力的产生就为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创造了条件,这加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进程。
14、15世纪,意大利的手工业最早出现了为了赚取更多利润而扩大生产、雇佣工人的现象,雇佣关系的出现就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支付报酬雇佣劳动力的雇主就是最早的资本家。但是此时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并没有在全社会形成气候,社会经济的主导还是封建性质的农业经济,所以通常把这种才萌发,尚未定型的现象称为萌芽。要突破这种萌芽状态,单靠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克勤克俭来积累财富,扩大生产将会经历无法想象的缓慢的过程,因此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就成了加速这一个过程的必要手段。记得必修二教材开辟新航路中就有一幅西欧商人清点钱币的插图,这从侧面说明了货币在西欧社会经济中已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家雇佣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都离不开货币,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时西方会有寻金热。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就开始抢占殖民地,殖民地的建立扩大了商品市场,然而此时的西欧国家的生产能力还不高,无法依靠正常的贸易途径来换取财富,所以赤裸裸地抢掠就成为了主要方式,其中伴随着对美洲土著居民的屠杀、剿灭,造成了美洲劳动力的缺失,于是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的黑奴贸易一度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但是也给亚非拉地区带去了深重的灾难,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反观同时代的中国,虽然从明朝中后期也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结果直到清朝末年也没能实现从封建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转变,一方面要追究中国长期的重农抑商,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没有办法成为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收缩,没有开拓海外市场从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很大关系。而欧洲的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就在和中国完全迥异的内外政策中把社会转型推进了一大步。
二、资本的今生——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工业革命以前的英国,虽然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因为不成气候,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还占主导,所以还只能属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这个时期还没出现机器生产,所以我们也称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建立起来,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普遍形成,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封建生产方式,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终建立。
什么是资本主义?法国经济学家普鲁东如此定义:“一种经济与社会之体制,当中劳工以劳力使资本产生作用,使之成为收入之来源,而此资本并不隶属于这些劳工”。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其实就是以实现资本的运作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体制,并在后来被作为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的一大社会形态而为人们所知。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存在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和财富的集中,所以封建生产关系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在所难免,这就印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原理。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我们需要先了解生产关系的定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通常认为包括三大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产品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笔者认为生产关系无非涵盖了生产过程中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两种关系。三要素中占主导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就是说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据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关系。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终确立以工业革命为标志?这就需要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来理解。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标志,随着动力领域的革新,机器得到了普及,工厂制度普遍建立,人口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普遍建立,从事工业的人口超过了从事农业的人口,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于是资本主义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了封建小农经济,确立了统治地位。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封建社会下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转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整个社会也就因此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从产生开始就因为他们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却不占有生产资料所以注定与资本家产生矛盾,社会生产力越发展,两个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大,阶级矛盾就越尖锐,于是才会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虽然“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马克思却依然预言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而无产阶级就是它的掘墓人,这是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资本这个概念,因为资本家就是货币完成价值增值以后的货币所有者,所以资本家获得这一头衔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他会无休止地追逐利润,无休止地扩大生产制造商品,而作为广大消费者的工人阶级因为长期受剥削,购买能力很低,即使在有消费需求的情况下,也不能提供广大的国内市场,因此就会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产生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是它先天的不足,无法克服,所以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会越来越显露,最终终结生命,这也将成为资本的未来。
了解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除了可以用来解释很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些社会现象,而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就片面地去批判它,甚至把个人的爱憎情绪作为评价标准。比如与韦伯同出于德国唯心主义之门下的宋巴特就总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前,人类是比较纯洁的,各人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外界的事物。一旦接受资本主义就本末颠倒,采取一种数量上的计算,所有精力用于算计如何获得财物,“用武力、用魔术、用计谋、用新发明和用金钱去获得财物”。他甚至还把穿绸、吃糖、生活带色情都归咎于资本主义。这无疑没有站在最经济客观的眼光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貌。
最后,笔者希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可以挖掘更多的核心概念,以小见大,来填补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时的空白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
[4] 刘汝明.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3)